过度依赖 AI 会让大脑 “变懒”?MIT 新研究揭示科技与认知的博弈
当我们习惯性打开 ChatGPT 写报告、依赖搜索引擎查答案时,大脑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吗?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一项新研究,或许给依赖科技的我们敲了一记警钟。
研究团队让 50 多名大学生分组完成写作任务:一组纯靠自己的知识,一组用谷歌搜索,另一组则直接调用 ChatGPT。结果发现,过度依赖 AI 的群体,大脑活跃度和神经连接强度显著降低—— 就像大脑内部的 “交流” 变少了,原本需要调动记忆、逻辑、创造力的 “对话”,被 AI 直接给出的答案打断了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 “条件互换” 实验:原本纯靠大脑的小组,后来允许使用 ChatGPT 后,神经连接反而变得更强;而原本依赖 ChatGPT 的小组,切换到独立思考时,大脑活跃度最低。这说明,工具介入的时机比 “用不用” 更关键—— 先自主思考,再借助工具辅助,可能比直接 “躺平” 依赖 AI 更有利于认知能力。
研究主导者、MIT 媒体实验室的纳塔莉亚・卡斯米娜指出了更现实的问题:用 ChatGPT 写的作文不仅同质化严重(内容浅薄、千篇一律),作者甚至对文字缺乏 “归属感”,连引用自己写的内容都做不到。“我们已经经历了 iPad 一代、社交媒体一代,若不主动规范,AI 可能不会让情况变好。”
这并非否定科技的价值 —— 工具本应是翅膀,而非替代大脑的 “拐杖”。对家长和教育者来说,或许更该思考:如何引导孩子在 AI 时代保持独立思考?是先让他们 “自己动手”,再用工具优化,还是任由科技替代主动认知?
毕竟,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,从来不是 AI 能 “代写” 的人生必修课。